從「一中各表」到「主權共享」
《必無一戰:從「一中各表」到「主權共享」 》該書主要內容是探討臺海兩岸關系的歷史、現狀和走向,並提出了"主權共享"理論,以探討如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。具體內容涵蓋了臺海兩岸關系歷史回顧、大陸和臺灣政治生態現狀的簡介、預測臺海兩岸關系的走向,以及"主權共享"理論的核心概念,和該理論在世界一些地區的實現路徑等。
“中國大陸的容忍底線是“一個中國,兩種制度”,臺灣的接納底線是“一個中國,各自表述”。表面上都是“一個中國”, 內涵卻是迥異:北京認為“一個國家”是指“中華人民共和國”,臺北認為“一個中國”是指“中華民國”。如何和平解決雙方當局對於國家主權“排他性”分歧,成為國家主權理論創新最棘手、也是最關鍵的核心問題。
主權共享”的國家主權理論,就是在解決了“主權不可分割”問題之後,如何在保證雙方當局利益與需求的前提和基礎上,進一步和平解決“排他性”問題的現實解決方案。"
——摘自第7页
READ MORE"臺灣為什麼需要在兩岸統一之後,在新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中佔據遠超一省體量的、甚至高達三分一的席位配額比例?就是因為:臺灣席位數量反映的,根本不是其作為一個省的話語權,而反映的是整個“中國資產階級”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中的話語權以及政治地位。為什麼香港只有 10 個席位,而臺灣有 100 個?這樣是不公平嗎?因為臺灣佔有的席位不是單單代表著一個省,而且還代表著一個階級,而香港和廣東則是作為地方計算席位。"
——摘自第78页
"日本文化的內核也來自中華,但日本從沒有在政治上依附中華,這是歷史事實,所以日本反而對文化源自中華這一點上非常豁達和自信,甚至很多時候有意強調和突出日本文化當中源自中華的一面,並逐漸在政治、文化和民族精神層面上變得非常強勢。其邏輯是:是的,我很多東西源自於你,但這因為我善於學習和吸收,反而顯得我學習能力強。政治上能平等來往、軍事上不落下風,至少中國大陸中央王朝的兵鋒始終從來未能征服日本本土,這讓日本面對中國大陸時,比起朝鮮更自信,甚至長期公然僭稱自己為“中華”。"
——摘自第85页
"民族自豪感的一個表現,是對一個“完整”自我的認同,尤其是對民族“統一”的執念。這個世界不僅僅是中國人對自己民族的統一有執念。任何其他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其他民族也會一樣。中華文化的核心是“仁”,是“推己及人”,是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”,朝鮮人對自己民族的統一的執念,是值得同情和尊重的。"
——摘自第86页
COLLAPSE